肌力评定原则

时间:2024-02-06 00:11:16
肌力评定原则

肌力评定原则

肌力评定原则,肌力是我们锻炼中所要用的到评定标准之一,什么是肌力评定?该怎么用?有什么意义?原则是什么呢?现在就来看看肌力评定原则的相关内容。

  肌力评定原则1

运动功能评定之肌力评定

(一)手法检查及分级

临床常用的手法检查及肌力分级法系K.W.Lovett于1916年提出,以后具体操作后续有修改,但其原则未变。此法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的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肌力分级标准-下图


  

(二)器械检查

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作较细致的定量评定,须用专门器械作肌力测试。根据肌肉的不同的收缩方式有不同的测试方式,包括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及等速肌力检查。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长肌力检查;

2、等张肌力检查;

3、等速肌力检查。

(三)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为了使检查结果准确、稳定、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应使操作过程严格规范化。注意事项如下:

1、采用正确的测试姿位,在等长测试时要特别注意使关节处于正确的角度。

2、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近端肢体应固定于适当姿位,防止替代动作。

3、作适当的动员,使受试者积极合作,并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可作简单的准备活动。

4、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作肌力测试。

5、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因正常肢体的肌力也有生理性改变。一般认为两侧差异大于10%有临床意义。

6、记录时可采用绝对肌力或相对肌力,后者即单位体重肌力。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

7、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引起乏氏反应(Valsalva effect),对心脏活动造成困难,有高血压或心脏疾病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

8、注意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对于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估,应采用Brunnstrom法或Fugl-Meyer法,或上田敏法。

临床采用五级六分法进行肌力分期。其具体分级标准如下:零级、肌肉不会出现收缩,完全不能产生肌肉运动,即通常所说的看不到关节活动;一级肌肉出现了轻微的收缩,能够引起关节活动;二级、肌肉在水平方向上能够移动,比如可以在床面上平移,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三级、肌肉能够抵抗重力,但不能离开床面;第三,肌肉能够抵抗关节的重力,四级、肢体可以在床面上平移,但不能够离开床面。

  肌力评定原则2

定义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产生张力,导致静态或动态收缩的能力,也可将其视为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①肌肉横截面积

②运动单位募集及其释放速率

③收缩速度

④肌肉的初长度

⑤肌腱和结缔组织的完整性

⑥肌肉收缩的类型

⑦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

⑧个体状况

⑨其他力学因素

肌肉收缩的生理类型

①等张收缩

包括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基本恒定,但肌肉本身发生缩短和伸长,而引起明显的关节运动,也称之为动力收缩。

离心收缩:肌肉的起、止点被动伸长,下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即为此类收缩

向心收缩:肌肉的起、止点相互靠近,肌肉缩短,上楼梯时股四头肌的收缩形式即为此类收缩

②等长收缩

是肌力与阻力相等时的一种收缩形式,收缩时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产生关节活动,也称为静力收缩。

02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①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②神经系统疾病

③其他系统、器官疾患

④健身水平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作内固定、严重疼痛、急性扭伤等。

03

肌力评定的原则和分类

原则

①规范化

②注重信度和效度

③易操作性

④安全性

分类

①器械分类

徒手肌力评定(MMT)

器械肌力评定

②肌肉收缩形式分类

等长肌力评定

等张肌力评定

等速肌力评定

③评定部位分类

④评定目的分类

04

徒手肌力评定

评定标准

①Lovett分级法


  

②百分数分级法

③MRC分级法

评定标准依据

①重力因素

②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

③外加阻力

④运动幅度

注意事项

①适用范围

②评定规范化

③避免疼痛

④避免疲劳

⑤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1、肌肉横截面积

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称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离体肌肉研究时将每一根垂直横切的肌纤维切线长度相加的总和乘以肌肉的平均厚度即为肌肉的生理横截面。

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

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一般认为绝对肌力值在各种族人群中相对一致。

2、运动单位募集及其释放速率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每一运动单位所含的肌纤维均属于同一类型(即或全部为I型纤维,或全部为Ⅱ型纤维)。

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

3、收缩速度

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


  

4、肌肉的初长度

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若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

5、肌腱和结缔组织的完整性

肌腱和结缔组织可帮助肌肉将张力转变为外力,这些组织和结构的损害也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肌力的缺失。

6、肌肉收缩的类型

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形式。不同收缩形式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7、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调节

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8、个体状况

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值;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肌力评定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