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谈恋爱的心理课论文,爱情,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之一,爱与爱、爱与人生、爱与永恒紧密相连,另外,爱情也依附智慧与耐心,由相爱的人共同酝酿,下面是大学生谈恋爱的心理课论文。
大学生谈恋爱的心理课论文1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一、背景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大学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教育的现状,初高中拼命学习,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也相对减少,由于各大学生家庭背景、还有教育不均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处理恋爱与学习关系处理都是各不相同。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而由此引出的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大学恋爱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恋爱现象。从态度上说,有人想谈,有人不想谈;从恋爱经历上来说,有的人谈过多次,或者正在进行,而有的人则没有谈;
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恋爱日趋低龄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恋爱观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毕竟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培养优良个性,也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特点呢,主要表现为:
(一)恋爱动机简单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
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变得直接、奔放,毫无保留的接受对方的爱意。
(二)盲目追逐爱情至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自我身份为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
而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首位,把爱与被爱视为首要任务,一旦恋爱,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消极心理,有的浪费时间、分散精力、耗费体力,从而成绩下降,造成情绪暴躁,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
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学习变得慵懒,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成为生活中的首要。一旦失恋后,变得一蹶不振,精神萎缩,食欲下降,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恋爱观念逐渐开放,传统道德渐渐削弱
所谓道德,首先指事情具有排他性,脚踏几只船的爱情是要受到谴责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有时容易被别的异性吸引。爱情的道德是指爱情的纯洁无私,有些大学生为了爱情追逐名利,同样是让人觉得不道德。
同时,传统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弱。大学生对待同居问题都表示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多数大学生将同居生活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并非道德问题。
(四)“网恋”成大学生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宽带的出现,以及网络设备的增加与使用,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处于青春年龄,对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各种网络联系方式的便捷,对大学生交友方式创造便利的条件,双方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交友社交范围的扩大,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方式,甚至部分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可能性。
(五)独立性缺少,心理易创伤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突出重感情、易冲动,许多大学生在自己情感问题上缺乏独立性,喜欢听取父母、朋友、闺蜜以及家人的意见,在恋爱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要父母或者身边朋友说好,至于自己喜欢与否都勉强接受,而勉强的爱情不利于爱情长久,从而造成心理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关注,更应该引入其他方法。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爱与学业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为爱情冲昏头脑。大学生为了追求恋爱带来的幸福感,忘记自己的学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大学生不由陷入对美好的爱情憧憬之中,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丧失,学业水平的下降。
(二)恋爱带有明显功利性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新价值观念已经渐入人心,追求的爱情方式逐渐由精神转向物质。一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金钱是相互存在的。
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或者今后的就业、升迁等考虑在内,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方而是些除了家庭出身。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是先通过旁人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托人介绍认识,表达爱情基本建立在金钱与地位之中,而忽视对方恋爱需要感情基础。
(三)恋爱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没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造成对待爱情不理智、不成熟,在加之经济尚未独立,恋爱过程感情和思想易变,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朋友之间的善变、父母的反对、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环境、经济的影响,造成感情的纠葛。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一)制定方案,开展服务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从整体设计而言,辅导员应处在与学生心理咨询相配合的位置,如果心理咨询更注重事后性问题解决,或者在事后性解决中更强调与学生的沟通,那么辅导员可以及时跟学生家长、老师、同辈群体沟通。
而在学生事先问题的预防中,辅导员要做好个案管理工作,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常见问题,具体方法上,则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校学生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定期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评估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效果,并进行及时改进。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法。
个人认为一般心理问题可主要采用个案,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可转介学生做心理咨询。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班会以及学校素质拓展的平台,更加注重成员的交流互动,从而增强学生技巧、能力、信心,并充分发挥学生所学所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二)形成一般性的解决问题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具体为前文提到的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与心理咨询配合开展工作。当然,毕竟因为人员有限,为了更好发挥社工介入的效果,要充分构建并利用好学校心理支持网 ……此处隐藏2440个字……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去尝试。正是这种同龄群体的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
网恋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这个结论和我们的经验相符。毕竟,来自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循规蹈矩,在情感问题上更倾向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大学生们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多数(占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占12%)或反对(占24%)的都是少数。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
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和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在整体上,对网恋成功持乐观态度的大学生要更多一些。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
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个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差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展现自己的虚拟人格,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网络中出现。但有些大学生在网上虚设了一个自我,想以这个虚设的自我,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获得的爱情或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这对于能够控制自如地进行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同学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是一种解脱现实压抑、调节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但有些大学生却无法将网上人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格灵活转换,渐渐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碍。网络爱情总是带有太多的虚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网恋”者大都是带着面具游荡网坛的人。
这些人不用解释,因为在网上,解释与掩饰的区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有关网络的法律体系来对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现在唯一可以借助的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绳,而这又毕竟是“无形”的。坦率地讲,网民的素质还尚需怀疑。
因此,在没有法律保障下的“网恋”,犹如雾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关网络的基本法律体系完备以前,这始终是一个基本的网恋倾向,希望此问题能引起广大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觉。
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中所发生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生的变化和“网恋”心理出现的新趋向。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摆正爱情位置。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既可以增强体质,锻炼体魄,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都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年期性冲动。同时,青年期个体经常涌现的性冲动,无论来自个体内还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须有合理的途经加以疏导。
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节和合理的升华作用都是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宣泄性冲动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把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增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如上海大学商管学院邓研会策划主办的“心跳回忆——邓研会与你共谱春季恋歌”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展开,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进行深入探讨。心理辅导老师和学院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一起与同学参与讨论。
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问,嘉宾老师们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路历程。校园歌手恰到好处的歌声引起共鸣,爱情测试游戏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由学院邓研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V作品作为活动的一个亮点,使同学在别开生面的爱情课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开展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是一项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绝不可以打击压制,亦不可坐视不理,而应该正视、处理好“网恋”这一问题,使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正确理解性欲受社会道德规范所制约,受法律约束。性,不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做好性适应的平衡过渡,自觉地控制性欲、性冲动。
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要经过外在的教育,引导他们多了解我国的国情及所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健康的择偶、恋爱心理,认识婚前期性 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期的挫折。
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卖淫、等非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特别是性教育工作,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性的活动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质。人格的成熟与否又影响到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
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曾经把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足见性与人格之间的密切关系。
把大学生的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教育,以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缩小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
与此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促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